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四川省建设工程标底价格争议复查管理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8 23:01:11  浏览:902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四川省建设工程标底价格争议复查管理办法

四川省建设委员会


四川省建设工程标底价格争议复查管理办法
四川省建设委员会



第一条 为确保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公开、公平、公正和招标标底价格的准确,维护招投标活动当事人的经济利益,保障我省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的良好运行,根据建设部《建设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价格管理暂行规定》和《四川省建筑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建设工程标底价格争议复查,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建设工程标底价格争议的复查,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工程造价管理机构负责。
第四条 建设工程标底价格争议的提出。
在招投标过程中,当标底价格公布后,若当事人一方认为公布的标底价格不正确,可当场提出口头异议,并在24小时内向招投标管理机构提交标底价格复查的书面申请书;若当场未提出异议,也可在24小时内直接向招投标管理机构提交标底价格复查书面申请书。
第五条 在评标过程中,若有当事人一方对公布标底价格提出异议时,评标工作仍按原定程序进行,并计算出投标单位的得分,但不确定中标单位。若对标底提出异议的当事人在24小时内未向招投标管理机构提交书面标底价格复查申请书,即以原评标结果确定中标单位。
在决标后24小时内,有当事人对公布的标底价格提出书面复查申请书,原决标宣布确定的中标单位暂不生效。
第六条 当事人在24小时以后提出书面标底价格复查申请书,不予复查。
第七条 上述24小时从开标评标会结束起计算,如遇国家法定节、假日相应顺延。
第八条 建设工程标底价格争议复查的受理。
建设工程标底价格争议复查由招投标管理机构受理,招投标管理机构接到标底价格争议复查申请书后,应将情况通知招投标各当事人,并立即将施工图纸、招标文件及其补充文件、图纸答疑、招标单位组织或委托编制的标底价格及计算底稿、招投标管理机构审定的标底价格及计算底稿
、各投标单位的投标预算书及计算底稿收集并签署意见后送复查申请书要求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
第九条 建设工程标底价格争议的复查。
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在接受标底价格争议复查申请后,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依据有关资料对原公布标底价格进行审核。在作出正式结论前,将审核情况通知招标单位及标底编制审定单位、申请复查单位和招投标管理机构,并组织上述单位的有关人员进行逐一核对后,作出书面复查结论。

第十条 建设工程标底价格争议的再复查。
若当事人不服复查结论的,可在复查结论送达5日内(如截止日遇国家法定节、假日相应顺延),向上一级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机构申请再复查。
第十一条 当标底由工程造价机构编制时,建设工程标底价格争议的复查或再复查,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第十二条 对标底价格的复查,一般应在10日以内完成,大中型工程可适当延长,但应将提交复查结论的时间通知有关单位。
第十三条 建设工程标底价格争议复查结论的处理。
经复查确定的标底价格与公布的标底价格误差在±3%范围以内,则公布的标底价格为有效标底价格,招标单位仍按原公布的标底价格计算各投标企业的报价得分,并确定中标单位。
经复查确定的标底价格与公布的标底价格误差超过±3%时,则公布的标底价格无效,以复查确定的标底价格作为标底价格,招标单位按复查确定的标底价格计算各投标单位的报价得分,并确定中标单位。
第十四条 工程标底价格误差的责任。
1.复查确定的标底价格与公布的标底价格误差在±3%范围内时,标底价格争议复查费用由提出争议的一方支付,若为多方提出,则为共同支付。
2.复查确定的标底价格与公布的标底价格误差在±3%~±5%时,给予确定公布标底价格的编审单位及人员警告处分。一年内累计三次标底编审误差在±3%~±5%时,给予通报批评。
标底价格争议复查费用由误差方支付。
3.复查确定的标底价格与公布的标底价格误差在±5~±10%范围时,给予确定公布标底价格的编审单位及人员通报批评,退还招标单位支付的标底价格编制费或审定费的50%。一年内累计达三次的,降低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资质等级,吊销有关人员《四川省建设工程概预算人员
资格证、章》。
标底价格争议复查费用由误差方支付。
4.复查确定的标底价格与公布的标底价格或审定标底价格误差超过±10%范围时,给予确定公布标底价格的编审单位及人员通报批评,退还招标单位支付的标底价格编制费或审定费。吊销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资质证,吊销有关人员《四川省建设工程概预算人员资格证、章》。
标底价格争议复查费用由误差方支付。
第十五条 若申请再复查后的标底价格维持复查结论,再复查费用由申请再复查方支付;若再复查后否决复查结论,再复查费用由原复查方支付,并对复查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视其情节给予警告或通报批评。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四川省建设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1999年7月2日起施行。



1999年7月2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贵州省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贵州省科技厅 贵州省财政厅


贵州省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贵州省科技厅 贵州省财政厅
               2003年2月17日
  第一条 为了有效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我省实施,提高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以下简称科特派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制订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科特派专项资金”是指省财政安排的科技三项费中切块资金和国家科技部支持我省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下拨的资金。
  第三条 科特派专项资金属政府引导性资金,其管理和使用应符合国家科技政策,遵守国家财务制度,同时要有利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坚持诚实申请,公正受理,科学评估,择优支持,合理安排和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四条 科特派专项资金支持的方向和用途
  (一)扶持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重点项目;
(二)科技特派员的培训;
(三)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的工作经费。
  第五条 科技特派员实施的项目实行拨款资助方式,采取申报立项,程序如下:
  (一)科技特派员根据下派地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项目书面申请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向省科技特派员办公室申报。
  (二)省科技特派员办公室对受理的项目进行审查筛选,组织论证、评审,下达计划,监督实施。 第六条 科特派专项资金实行合同制管理,由省科技特派员办公室与项目承担者或依托单位签订合同,合同内容包括:
  (一)项目目标及主要内容;
(二)技术经济指标;
(三)年度计划内容及考核目标;
(四)项目预算及资金来源;
(五)资金支持方式;
(六)产权归属;
(七)共同责任;
(八)完成期限;
(九)有关附件;
(十)其它条款。
  第七条 省科技特派员办公室负责科特派专项资金的管理。
  第八条 科特派专项资金不得用于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不得用于各种福利性支出,不得用于国家明令禁止的其它支出。
  第九条 科特派专项资金应按国家有关财务规定建立专账,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形式截留、挤占、挪用。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对项目承担单位或个人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将追究其相应的责任。
  第十条 科特派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第十一条 科特派专项资金安排的项目和工作经费实施完成后,项目承担单位或个人要及时向省科技特派员办公室申请组织验收,并提供相关的资料和科特派专项资金的使用报告。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至公布之日起施行并由省科技厅和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许昌市规范性文件备案办法的通知

河南省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许政办[2008]90号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许昌市规范性文件备案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许昌市规范性文件备案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六月二十四日



许昌市规范性文件备案办法





第一条为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法规规章备案条例》(国务院令第337号)和《河南省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办法》(省政府令第110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市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以及乡镇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各种决定、规定、命令、办法、细则、通告、公告、通知、意见等文件的总称。



第三条市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规范性文件备案职责,加强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的组织领导。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在发布规范性文件之前,应当经其法制机构或负责法制的工作人员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审查未通过的,不得发布施行。



第五条规范性文件制定后,必须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等载体向社会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适用。



第六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负责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履行备案监督职责。



第七条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和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的原则。



第八条规范性文件按照下列程序报送备案:



(一)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应当自发布之日起15日内报同级人民政府备案。



(二)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与其他机关联合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主办部门自发布之日起15日内报同级人民政府备案。



(三)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应当自发布之日起15日内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四)垂直管理部门的规范性文件,除按照本系统的规定向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外,还应当自发布之日起15日内报同级人民政府备案。



(五)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归口管理机构的规范性文件由管理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九条报送规范性文件备案,应当提交下列文件和材料:



(一)规范性文件备案报告;(二)规范性文件正式文本一式3份,规范性文件的电子文本;



(三)制定规范性文件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上级规范性文件;



(四)制定单位法制机构的审核意见。



第十条报送规范性文件备案,应当执行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采取公文交换、邮寄或者直接送达的方式,径送人民政府的法制机构。



规范性文件未按本办法审核或者备案的,属于未履行法定程序。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收到备案的规范性文件应当进行登记。



第十一条对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就下列事项进行审查:



(一)是否超越权限;



(二)是否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国家的政策规定;



(三)规范性文件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是否应当改变或者撤销一方的或者双方的规定;



(四)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是否适当;



(五)是否违背法定程序。



第十二条审查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事项,应当自收到备案文件之日起30日内审查完毕。特殊原因在30日内不能审查完毕的,经法制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



第十三条审查备案的规范性文件,认为需要有关机关或者单位提出意见的,有关机关或者单位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回复;认为规范性文件存在疑问需要制定机关说明情况的,可向制定机关发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请予说明函》,制定机关应当按照该函的要求予以回复。



审查备案的规范性文件,必要时可以组织论证会或者听证会。



第十四条经审查,对超越职权、违法或者不适当的规范性文件,负责备案审查的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向制定机关发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建议书》,要求制定机关自行纠正,制定机关应当自收到该建议书之日起30日内自行纠正并反馈情况;逾期不纠正的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在60日内予以撤销。



第十五条审查备案的规范性文件,发现规范性文件之间相互矛盾的,应当进行协调。经协调达成的一致意见,有关各方应当执行;达不成一致意见的,应当提出意见,提请同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十六条经审查认定合法、适当的规范性文件或者自行纠正后合法、适当的规范性文件,负责备案审查的政府法制机构应当按季度公布目录,并抄送同级人民法院;对不合法、不适当的,不予公布、抄送。



第十七条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或者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向负责备案审查的政府法制机构提交所有文件目录。负责备案审查的政府法制机构每年应当核查文件目录中的规范性文件及其合法性、适当性。被核查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第十八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或者公民认为规范性文件违法或者不适当的,可以向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法制机构书面提出审查建议。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收到书面审查建议,对属于本级人民政府管辖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审查处理,并在30日内向建议人告知处理结果;对不属于本级人民政府管辖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



第十九条规范性文件违法或者不适当的,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行政执法责任追究试行办法》的规定追究有关机关和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条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乡镇人民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应当每2年进行一次清理。经清理的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应当作出如下处理:



(一)与法律、法规、规章、上级规范性文件相抵触的,或者对已被新的法律、法规、规章、上级规范性文件所代替的,明令废止;



(二)适用期已过或者调整事项已不存在的,宣布失效;



(三)个别条款与法律、法规、规章、上级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不一致或者不适当的,及时修改,重新公布;(四)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规范性文件规定或者适当的,继续执行。



第二十一条涉及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其他重大事项的规范性文件施行一定时间,制定机关应当进行评估;评估发现问题的,应当及时修订、完善。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所称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包括直属机构、法律法规授权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



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直属机构,部门管理机构,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管理公共事务组织的办公室发布的规范性文件,适用本办法。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